探訪成都世園會主會場:看珍稀植物的家 三顆“種子”破土而出
2024-04-11 10:56:32 來自:四川新聞網 編輯:王云
再過不久,2024成都世園會就要開幕了。在主會場,有這樣一個地方:它的外觀,如一粒粒破土而出的種子,場館內,則將呈現各類珍稀的植物,這里,就是主會場國際園藝展區的核心建筑——植物館。
作為“珍稀植物的家”,植物館有什么樣的特點?背后有著怎樣的設計理念?帶著這些問題,昨日,記者提前來到植物館探訪。
主會場國際園藝展區核心建筑——植物館
兼顧地形與設計
讓世界記住成都
經過前一晚春雨的洗禮,昨日的主會場天空蔚藍,白云繚繞,陽光照耀下,整個植物館熠熠生輝。近距離觀察之下,記者發現,植物館的頂部,設計為三顆巨大的種子,而且與一般場館不同,植物館的主體部分位于地平線之下。
“從接到植物館的設計任務時,我們就在思考,如何讓成都世園會的植物館有別于歷史上諸多的場館,讓世界記住成都。”植物館的設計師,中國建設科技集團中國城市發展規劃設計咨詢有限公司副總建筑師、建筑設計研究院院長翟長青說,結合植物館的定位和使命,他們先后考慮了“根須”“葉脈”“春筍”“種子”等多個概念。
“植物館除了展現植物之外,還需要結合公園城市和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暢想未來人與自然的生態關系。”經過討論,翟長青和團隊主創設計張海濤、孫宇珊等一致認為,種子是植物生長發芽的生命起點,也暗含著探索未來棲居方式的開端,更代表著人與自然共生共榮生態關系之始,以此為元素設計植物館最為合適。“種子也意味著潛藏土地、破土而出的力量和希望。”
巧合的是,絳溪河綠色生態廊道的淺丘地貌,讓植物館的基址正好有一個下沉的洼地,恰恰與“種子”破土而出的設計思路契合。于是,在尊重場地現狀、建筑融于自然的基礎上,設計團隊充分順應地勢布置建筑、林地與水體,將三顆成倍放大的“種子”嵌入大地,扎根泥土,完美融入周邊景觀和場地環境。“建筑接了地氣,植物館像植物一樣具有了生命感。”
植物館內部
綠色科技加持
為植物提供最適宜的環境
目前,植物館正在進行緊鑼密鼓的布置和完善,記者看到,植物館內部,規劃打造了序館、溫室館、體驗館三個主題展館。“我們通過對西南地區珍稀植物演變歷程的研究,提取生長歷程和傳播路徑等素材,以國際園藝發展為背景,以全生命周期為線索,設計出以植物自身的故事為主題的展陳策劃。”翟長青說。
在溫室館,光葉珙桐、大樹杜鵑、南方鐵杉、香果樹等珍稀植物以及四川特色植物已經栽種完成。高大喬木與低矮灌木相互交織,熱帶植物與溫帶植物和諧共生,陽光透過建筑頂部全透明的膜照進叢林,光影在葉片與枝干之間流轉。穿行其間,仿佛游走在龐大的植物王國,經歷一場夢幻奇妙的珍稀植物認知之旅。
“熱帶植物要生長在成都的氣候中、土地上,少不了綠色科技的加持。”翟長青介紹,建筑內部空間的打造運用了ETFE膜以及復合材料等科技材料,可以最大程度地實現保暖,并通過節能低耗的技術手段,為珍稀植物提供最適宜的生長環境,打造綠色、低碳、科技、生態的植物之家。
視線轉向室外,燈臺樹、楓楊、榆樹等喬木,麻竹、慈竹、紫竹、琴絲竹等竹類,搭配著山茶、連翹等灌木以及玉簪、佛甲草、礬根等草本植物,在陽光下扎根生長。“在室外,我們栽種大量的竹子形成景觀節點,讓游客能感受到濃濃的成都特色和天府魅力。”
“地球上的植物大約30萬種,生長在中國的有近3萬種,其中四川占了三分之一。以園藝盛會為媒介,我們想借植物館向世界展示公園城市的生態之美和詩意棲居的美好生活場景。同時,也將綠色發展的理念傳遞給更多人。”暢想植物館與世界觀眾即將到來的相遇,翟長青如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