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商務部等13部門聯合發布《全面推進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提出“探索發展社區食堂,建立老年人助餐服務網絡”。各地也紛紛出臺相應政策,完善老年助餐服務,推進社區食堂建設。截至今年,成都已建成老年人助餐點618個,一些有條件的街鎮近年還興辦了不少社區食堂,受到居民歡迎。而最近,“社區食堂已經開不下去”的言論在網上流傳。成都的社區食堂目前經營得如何?價廉物美的社區食堂能開得更多嗎?記者日前進行了一番調查。
社區食堂部分菜品
顧客正在知足食堂就餐
好吃不貴 從老年人的“寶藏地”面向全人群
11月11日,記者走進成都市青羊區清波社區知足食堂,敞亮的玻璃窗、胡桃木色的餐桌映入眼簾,灶臺旁廚師正在忙碌地顛勺翻炒,紅燒茄子、番茄炒蛋、小炒青菜、蓮藕排骨湯......隨著10余款菜品陸續擺上柜臺,10點半不到,這里已經進入用餐高峰,有的市民點菜打包帶走,有的直接入座,有的三五圍坐。每餐菜品有12—15種、湯品免費,供應根據葷素搭配,套餐價格分為15元和18元兩檔。
70歲的趙惠英夫妻是這里的忠實食客。“我們出去逛了一圈,正好到午飯點,就過來吃好再回家。”趙奶奶點了份兩葷一素的套餐,有魚香肉絲、圓白菜炒粉條、糖醋魚,加上米飯和湯,兩個人總共30元。“我們年紀大了,就喜歡吃些軟和點的,這邊菜品都挺適合,價錢也劃算。白天孩子們都上班去了,自己做太費勁了,做多了又浪費。”
知足食堂外的就餐提示牌
顧客在知足食堂排隊購餐
據記者觀察,社區食堂就餐人群除了附近居民以外,也吸引了眾多年輕人頻頻“打卡”。不少是在周邊工作的年輕人,外賣或快遞小哥也會前來社區食堂就餐。王先生在附近工地上班,午休時間跟工友一起過來,“粥和米飯管夠,其他菜份量也很足,適合我們這種干力氣活的。”王先生拿出收銀條給記者看:“我們四個人才66元,很實惠!”
傍晚八點,在錦江區香樟社區食堂內,大廳里的老人越來越少,食堂的生意卻仍舊火熱,一批批年輕人陸續前來就餐。市民林先生帶著打包盒,來食堂挑選當天晚餐的菜。“差不多每天都來,我們加班回來不想做飯,步行五分鐘就能到食堂,跟外賣相比量大、干凈,很方便我們上班族。”
從晚上六點到八點,香樟食堂大廳里坐著的幾乎都是附近的房屋中介、外賣騎手、快遞員和部分企業員工。該社區食堂員工閆女士說,現在食堂工作日的就餐人數穩定在300余人,其中老人、年輕人各占一半。
大部分社區食堂經營尚可,但盈利能力一般
目前,社區食堂的經營模式主要有三種:一是由社區主導,引入第三方餐飲企業,完全依靠市場模式運營;二是由街道或社區提供場所,第三方餐飲企業負責運營;三是由轄區內的一些愛心人士、愛心企業捐贈,由社區志愿者幫忙。記者在青羊區、武侯區、錦江區等城區了解到,盡管絕大多數的社區食堂經營尚可,但并不存在大幅盈利的情況,大部分食堂表示“基本能做到收支平衡,稍有微利。”
清波社區知足食堂屬于第三方餐飲企業,據該食堂店長朱先生介紹,疫情期間堂食受到影響,經營一度陷入困境。“我們想了很多辦法維持經營,但薄利多銷,為大家服務的核心沒有變。”朱先生說,憑借試運營期間積攢下的口碑,供應鏈慢慢完善,現在收支差不多平衡,微有盈利。“總體來說,客流呈穩定上升的態勢。每天食堂就餐人數約有400至500人次,其中老年人占四成,附近居民、中小學生,及周邊一些機構的上班族,都是我們的客人。”
我們的陽光午后社區餐廳
“社區食堂就是一家餐飲店,固定的成本都擺在那里。”我們的陽光午后社區餐廳黃經理在成都運營了兩家社區食堂,位于武侯區的社區食堂開業于2020年。該食堂以小份菜為主,素菜4元起、葷菜9元起,大份的水煮肉片和鹵菜均為20元/份。雖然價格親民,但在疫情期間仍受到影響,去年營業才逐漸恢復正常。黃經理告訴記者,食堂日接單量約500余人次,但扣除房租、水電煤氣費、原料成本以及工資成本后,有些月份只能說是略有微利。
清源社區食堂負責人王經理表示,社區食堂不圖賺錢,主要是服務大眾。“我們的本質是惠民政策。能夠維持收支平衡已經很好。雖然是公益屬性,但我們還是會繼續豐富菜品,拓展他本身的功能,再加上一些團購優惠,或許可以讓食堂經營的營利性更強一些。”
實現“薄利可持續”還需多方合力
采訪中記者總結發現,價格實惠、質量保證是社區食堂的重要特征。隨著越來越多的街道開設社區食堂,未來是否有望實現規?;l展?有更多品牌加入社區食堂運營?
山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王忠武認為,與社會化餐飲相比,社區食堂公益屬性強,但是在發展初期往往難以做到盈虧平衡,需要政府部門、社區等行政力量提供政策和資金支持,如發放運營補貼、減免租金、免費提供運營空間,同時還可以通過制定相關政策,來促進社區食堂的規范化發展。
王忠武表示,需要加強頂層設計,根據城市發展情況規劃布局社區食堂及相關產業鏈。“我們在探索相應政策扶持的同時,也應以社會化運營為主。同時,餐飲機構也應在菜品、服務及就餐體驗等方面練好內功。”
“把開在社區里變成‘長’在社區中,真正融入社區居民的生活和文化,才能持久健康運營。”蘇坡街道清波社區公共服務辦工作人員說,街道正有意識地利用社區食堂作為文化活動空間,舉辦一些公共活動,特別是烘焙、膳食等方面的培訓講座等,提高食堂在居民群體中的知曉度和好感度。
記者從四川省民政廳了解到,當前,四川正在制定《四川省老年助餐服務規范》省級標準,將從社區老年助餐網絡的規劃布局、運營服務、監管評價等方面進行規范,將打造“民政服務設施體系+社會餐飲+中央廚房+公益+配送入戶+助餐”的多元助餐模式。“
記者注意到,近日成都市民政局在回復市民關于“社區食堂”的問題時表示,成都市鼓勵連鎖的、有社會責任心的社會餐飲企業積極參與老年助餐服務,為老年人提供更豐富、更多樣、更優質的餐品和服務,在滿足服務于老年人需求的情況下,“對外開放也是我們的目標,目前成都也有部分點位對社會開放,采取的是梯度收費模式。”